昨日,央行发布最新公告:原定于3月1日起实施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因技术原因将暂缓实施,相关业务按原规定办理。

而前不久,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三大部门才联合发布了《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其中规定2022年3月1日起,如果个人存取款超5万,需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
据【宇诚易】了解,正常情况下,银行是不会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或填写信息,只需要简单询问了解后就可以给客户办理相关存取业务并登记相关情况。如果交易发现明显异常,并且有合理理由怀疑该笔交易涉嫌洗钱、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时,银行方才会向客户进一步了解此笔交易的具体情况。
相关负责人回复此次暂缓实施的原因,是因为部分中小银行提出,需要修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并进行人员培训,因而不能在3.1日前达到此次的规定要求,所以将暂缓实施“个人存取款超5万元需登记”。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超过5万元的业务需要登记,因为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超过5万元的现金存取业务仅占2%左右,总体来看对客户影响较小。
该办法的制定意义,一方面是为了防范金融危险,提升我国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是预防和遏制洗钱、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群众资金安全和利益。三是有利于接轨反洗钱国际标准,反洗钱国际评估认为我国需要进一步明确对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的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反洗钱监管制度。
除了对客户办理超5万元需要登记这条规定,《办法》还强调了应当遵循充分了解自己的客户,不得为身份不明的客户提供服务或办理相关业务,不得为其办理匿名账户或假名账户。各维度打击洗钱、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办法》中还要求,在办理业务时,银行方面应当保存每笔交易的业务凭证、数据信息、业务凭证等信息。客户身份资料在业务结束后至少保留五年。
央行发布此次《办法》,对普通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只是在存取款超过5万元时会多一道程序。但是对于洗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将会起到很大的震慑力。